「盘点总结」一场工业历史博览展,带你重温汕头150年工业发展之路

 admin   2024-05-08 22:43   6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
汕头是中国沿海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,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。在这漫长历史长河中,汕头工业曾走过不寻常的发展道路,有过辉煌,有过曲折。工业遗产是汕头工业发展的见证,是工业文明的历史体现。记录汕头工业历史,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,有助于我们找到城市的发展轨迹,留住城市发展记忆。


日前,在汕头市工业设计中心二楼举办的“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”,用一件件工业品实物和一张张老照片,串联起了汕头工业发展的脉络。透过这些展品,人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回到了汕头开埠时期、民国时期、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。细细品之,能够感受到一代代“汕头工业人”的形象。


“汕头工业历史价值值得挖掘”


11月10日,距离展览对外开放还有1天,陈成人仍在外奔波,他要为展览中的“制盐工业”寻找合适的道具。今年64岁的陈成人是这一次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的策展人之一,主要负责展览文字资料、照片、插图和部分实物的落实。


这个工作对他而言,说是简单但也不容易。说简单就因为陈成人过去曾在区办厂工作过10年,亲历汕头工业从全盛走向式微的过程;同时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,参与过《汕头经济特区年鉴》、《汕头年鉴》和《广东年鉴》区县条目的撰稿工作。因为工作的原因,他得以接触很多普通市民无法了解到的数据和资料,对于汕头市情也有更宏观和全面的了解。


于是,半年前,当策展的任务“找上门”来,陈成人毫不犹豫地接受,全力协助承办单位搞好布展策展工作。


原来,过去陈成人发现汕头尚无一本专门记录工业历史的出版物,在《汕头市志》中,对工业的描述也是简单叙述。这给了他一些提醒,他认为填补汕头工业资料空白这件事,必须马上做。


于是,他着手《汕头文化基因工程之工业记忆》的初步资料整理工作,目前已形成1万余字的初稿。这些内容,为其策划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提供了许多基础性资料,“工业历史价值值得挖掘,工业历史点滴值得回味,我很想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与更多人分享。”


各式各样的展品勾起大家的回忆


着手准备展览,陈成人碰到了不少题。首先是脚本多次修改,虽然已有基础性文字,但要将其浓缩为一个展览的脚本,需要不断探讨和修正。经过策展团队的多次商量,才有了最终展览的版本。


其次是展览图片排版设计及实物的摆放,主要由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武祥永教授团队负责。还未走进展区,观众会被展览门口的企业名录墙所吸引,那是用几汕头企业名字组成的“工业历史”四个大字。


陈成人说,原本他提供了近千家企业名单,最终由武教授团队筛选出企业进行设计。细致观察可以发现,一些企业名称做了加粗设计,陈成人说,这些便是曾经汕头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企业,特别标注出来。


展览内容设计中,一些历史内容由于找不到实物或者照片,只能够“忍痛”删除,这令陈成人感到些许遗憾。例如曾经由汕头汽车制造厂组装的“广东130汽车”,就因为找不到相应照片,没有收录到展览中。


汕头罐头业在民国时期发展最为兴旺,曾有资料记载,当时汕头七家罐头企业常年工人近500人,市情旺盛时从业人员可达上千人;正常产额年五十万,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,便达银四五十万两。但也因为没有罐头实物,只能用彼时的一些商业海报及罐头商标来展示。


展览现场,汕头产的绿水表、“夜明牌”电池、公元胶卷、“白象牌”洗洁精、老寿星牌长春药酒、汕头挂钟厂产品,开埠公章印模,全手工铸造工业船用螺旋浆等等实物,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。


还有一款由汕头市山河电器实业公司在90年代生产制造的“仙摇康”,陈成人说是其家中收藏了20多年的电器,至今仍然能用,在这一次展览也作为展品展出。


守护汕头工业人形象,弘扬工业精神


近年来,汕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去年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额双双突破1000亿大关,目前汕头市拥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4家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10家。11月11日,汕头市工业设计中心正式开园并迎来首批企业入驻。集聚发展的工业创新元素,为汕头工业设计产业、高端现代服务业,乃至工业经济发展添新动能。


“汕头工业变化发展非常大,透过展览,向观众传达出办企业要有忧患意识,要懂得居安思危,要知道办企业都是需要承担风险的,需要提前做好市场分析。”经过这一次策展,陈成人对汕头工业发展有了更多新的感触。


他认为,举办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,就是让大家记住先人曾经为汕头创造过辉煌,要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共同把汕头工业发展得更好,再创特区新辉煌。


“透过这个展览,我们看到了开放的力量,看到了市场的力量,我们还看到了潮汕文化的力量。”省委党校教授、省政府参事陈鸿宇在博览展序言中谈到,一代代汕头工业的拓荒者、建设者、探索者们,坚忍不拔,勇立潮头,共同塑造了潮汕企业家和潮汕工匠的群体形象,共同凝结出深厚而独特的“汕头工业精神”。守护“汕头工业人”的形象,弘扬“汕头工业精神”,是举办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的意义所在。


【链接】


汕头工业发展四大时期


经过整理,展览将汕头工业发展分成四个阶段,即汕头开埠时期、民国时期、建国后和改革开放时期。据介绍,汕头开埠时期,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,外资涌入,带来民族工业的萌芽。最初是外资设立的工厂,在外来贸易和商品的影响下,地方工业也开始兴办。


进入20世纪,随着汕头港影响力的迅速扩大,潮汕工业得以迅速发展。民国时期是汕头市民族工业稍有发展的阶段,集聚的人口形成规模化工业消费品需求,涌现出织布厂、肥皂厂、火柴厂、酱油厂等最早期的企业群。


抗日战争时期,工业生产备受摧残,抗战胜利后,汕头的工业生产也没有完全恢复,工业化进程被打断了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汕头市施行“工业城市战略”,围绕“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”的目标,带动了潮汕地区的工业发展,汕头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,地方国营工业逐渐发展起来。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,形成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。


至60年代初期,在国内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,潮汕地区已先后建立起较为先进的感光材料、超声仪器、电子器件、塑料、罐头、机械等行业,工业体系日渐形成,彼时市区工业生产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而居于第二位。


60年代中期开始,局势日趋紧张,为了战备需要,地处沿海的一批工厂陆续搬迁到江西、陆丰等山区。汕头市区先后搬走工厂13家,潮汕工业受到削弱,一批设备和流动资金也随之带走,国家对潮汕地区的投资也随之减少,种种原因使汕头工业生产发展缓慢。


改革开放后,汕头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带动下,汕头工业体制开展全面改革,促动了原有计划体制的变动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,激活了工业生产活力,出现了新气象,发展趋势较好,包括积极利用外资,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,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经济,培育了一批产业和行业等。


改革开放40年来,借助民资民力、侨资侨力丰富的优势,汕头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挂靠生存到独树一帜的道路,形成了异常活跃的民营经济。截至目前,汕头已有民营经济单位约30万户,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9。上市的32家企业中,31家是民营企业。仅2017年,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17,占比高于全省179个百分点。


【全媒体小编】余丹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enghuaqiang.com/post/288190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admi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